大耳朵中医 114天前 成都
苔黄就是有热?这的确是个问题。 之前聊到过这个话题,很多朋友还是会存在固有思维,看到舌苔黄就认为是内热重。其实,真得辨证。苔黄与不黄,不是辨证寒热的核心。 此患者是我的老病人,三十来岁,素来有湿疹,去年调治好后基本没怎么发作了。今年因为生活饮食放肆了,于是又发作了。主要是下肢和阴 ...全文
大耳朵中医 114天前 成都
苔黄就是有热?这的确是个问题。 之前聊到过这个话题,很多朋友还是会存在固有思维,看到舌苔黄就认为是内热重。其实,真得辨证。苔黄与不黄,不是辨证寒热的核心。 此患者是我的老病人,三十来岁,素来有湿疹,去年调治好后基本没怎么发作了。今年因为生活饮食放肆了,于是又发作了。主要是下肢和阴 ...全文
百分百自由 461天前 湖州
治疗皮肤病,传统方法【艾灰拌香油】 艾灰拌香油具有温阳散寒,托毒生肌的作用,用于治疗皮肤感染,溃疡,皮肤伤口久治不愈。 艾灰的功效与作用 止血、祛湿 艾灰是艾叶燃烧完以后所留下的灰烬,有一定药用价值,具有止血、祛湿等功效。 1、止血:艾灰有止血作用,能促进血液凝固,当伤口出血时,将艾 ...全文
胡亮医生 2天前 长春
#儿童健康守护者计划# #健闻登顶计划# 【特应性皮炎背后的隐秘问题:不仅是皮肤问题!】 你以为特应性皮炎(湿疹)只是皮肤上的困扰?错了!它背后可能隐藏着更多你没有意识到的健康风险!🤔 🧴 皮肤只是开始:特应性皮炎不仅仅是皮肤上的红肿、瘙痒,它还可能引发哮喘、变应性鼻炎等一系列过敏 ...全文
中医医门似海 112天前 广州
谢秋声老中医治疗湿疹方:组成:生地12克、丹皮9克、赤芍9克、地肤子9克、白藓皮9克、苦参12克、蒲公英30克、黄柏9克、茯苓皮12克、泽泻9克、苡仁12克、甘草5克。功效: 清热利湿凉血止痒 主治: 各类湿疹,如浸淫疮、旋耳疮、肾囊风、奶癣等。 用法: 日一剂,水煎2次分服。方解: 方中生地、丹皮、 ...全文
小儿外科裴医生 150天前 深圳
如果能母乳,尽量母乳。如果没有母乳,担心吃普通奶粉导致过敏而选择部份水解奶粉或深度水解奶粉,甚至氨基酸奶粉来预防湿疹或其他过敏性疾病,这是没必要的。 哪怕是有过敏性疾病风险的婴儿,也没有一致的证据证明这些所谓的水解奶粉有这种预防过敏性疾病的效果,全世界的专业指南都不推荐这样做。( ...全文
叶盛医生 210天前 杭州
湿疹应对方法#健康过暑假# #儿童健康守护者计划# #湿疹# 叶盛医生的🎞︎微博视频
德国Zoe妈妈 168天前
海外研究: 在一项研究中,托马斯博士指出儿童时期接种疫苗与神经系统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之间的联系。 托马斯博士在十多年的时间里观察了他诊所出生的婴儿,发现未接种疫苗的婴儿并没有生病。相反:接种疫苗越多,孩子患的疾病就越多。⚠️ “我们确实查看了在我办公室出生的每一位患者,我们根据 ...全文
治未病科崔民英 230天前 北京
身体湿气重,8种常用中成药,对照调养,便宜又好用 1、湿气重,皮肤瘙痒——肤痒颗粒; 2、湿气重,皮肤长痘、湿疹——当归苦参丸; 3、湿气重,食量少,痰多,腹胀便溏——六君子丸; 4、湿气重,咳嗽气短,乏力便溏——参苓白术丸; 5、湿气重,头发油腻,皮肤出油,舌苔厚腻——二陈丸; 6、 ...全文
你继续作吧爷撤了 18天前 南京
整理一些小妙方,分享给大家,我自己很容易咳嗽和湿疹过敏 止咳: 1.枳chi(第三声)壳泡水,止咳,有时候多长时间不好的咳嗽都能搞定。缺点:巨苦,枳壳药店里有,一次五到十克为宜。 2. 苹果几个加水榨汁后加冰糖或者黄冰糖煮滚后放凉喝,当时喝了咳嗽就减轻,喝一俩天咳嗽会好,既好喝又治病。苹果 ...全文
皮肤都金辉医生 1小时前 北京
从中医角度带你认识湿疹 第一点讲湿疹的病因。以湿邪为主,湿邪又分内外,尤以内湿为主,外湿会引动内湿,内湿能招致外湿。外因主要指炎热潮湿的环境,尤其夏秋季节,最适于湿热合邪,侵犯人体导致湿疹;内因以脾湿为主,饮食、忧愁情绪等也会致脾湿,进而引发湿疹。大致可以可归结为五大类:风、湿热 ...全文
莫问1353300622 17小时前 南京
湿疹又发了,痒痒痒#湿疹#
金师父 1天前 北京
#不懂就问有问必答 # 特应性皮炎 #湿疹 # 过敏 #儿童湿疹 # 中医 #育儿特皮宝宝春季调养事项🔗 🔗
皮肤都金辉医生 2天前 北京
很多朋友私信我, 问有没有治湿疹的方子。 湿疹的确让人难受。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瘙痒剧烈的一种皮肤炎症反应。分急性、亚急性、慢性三期。急性期具渗出倾向,慢性期则浸润、肥厚。有些病人直接表现为慢性湿疹。皮损具有多形性、对称性、瘙痒和易反复发作等特点。 今日给大家推荐一款我常用的组 ...全文
皮肤病专家李志忠 3天前 郑州
#湿疹# 治疗湿疹不能忘记的五枝洗剂 组成:榆树枝、槐树枝、桑树枝、柳树枝、桃树枝。用法:各以半尺长如筷子粗细,切碎适量,水煎熏洗患处。上述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