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小主! 162导航

阅读量1200.7万 讨论量4.8万

#文殊大讲堂#

导语:悟入清凉。超凡脱俗。

  • 同入清凉 38天前 

    答聞谷廣印‖莲池大师   問:古人已稟單傳直指。後修淨業而欲往生者。為是悟後隨願起行耶。為是未悟二行兼修耶。若兼修者墮偷心岐路心。工夫那得成片耶。若已悟。則塵塵華藏。在在蓮邦。十方無不可者。何獨樂生西方耶。   答:真信淨土決志往生者。不論已悟未悟。其從事單傳直指而未悟者。雖日以 ...全文

  • 楚茜茜時光機 646天前 台北市

    金光彌勒福袋 賀文殊菩薩佛辰 【 遇見文殊 】 「慈悲的文殊菩薩,弟子迦羅越, 懇請您現身加持,為弟子開大智慧。」 迦羅越很想能有如 文殊菩薩一般的大智慧, 所以,只要一到佛寺, 就在身戴瓔珞、騎著獅子、 拿著智慧寶劍的文殊菩薩像前 至誠頂禮,一心祈求文殊菩薩現身, 為他加持。 有 ...全文

  • 十方法即弘僧伽吒 20天前 上海

    主修功课前,念诵本尊赞偈的功德,护法开示: 若人能起一念欢喜赞叹之心去念 本尊赞偈。 胜却一人独自修百千万亿那由他不可记劫的福德。 能获得无量如来授记,灌顶加持。 得入无上慧,速成就佛身。 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 得六种神通。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入于险境,而无损害。 龙天卫 ...全文

  • 清凉山智 1119天前 

    #文殊大讲堂# #清凉学堂# #虎年第一条微博# 我有一佈袋 虛空無罣礙 展開徧十方 入時觀自在 佈袋和尚

  • 五台山大圣竹林寺 1382天前 

    #文殊大讲堂# #五台山佛教# #五台山印记# 发布了头条文章:《殊胜吉日 | 恭迎文殊师利法王子圣诞 慧剑斩烦恼 般若度群迷》 殊胜吉日 | 恭迎文殊师利法王子圣诞 慧剑斩烦恼 般若度群迷

  • 清凉灵峰释妙生 1673天前 

    世上的事本身就很平常,没必要让一些小事占据你的心。有些琐碎的小事本身并不严重,人家也许根本没放在心上,苦的倒是“疑心生暗鬼”式的自我折磨。一旦我们自己“放下”了,那么风吹云过,烟消云散,便会发觉天地原本如此澄明,一切原来如此了无挂碍,为什么要让自己背着沉重的包袱呢?#文殊大讲堂# ...全文

  • 微博佛学 1899天前 

    @总裁语录 五台山地标建筑大白塔,大家了解多少呢?#微博佛学禅游记# #佛法看世间# #文殊大讲堂# 总裁语录的🎞︎微博视频

  • 清凉山一心 2016天前 

    五台山印记文殊圣境五台山。五台山的神圣环境,总能激发人的神圣心灵,让人随时起圣想。这样一种神圣的环境,与人的神圣心灵是相应的。到五台山朝圣,是通过这样一种环境,朝自己的神圣之心。当自己的心神圣了,就感受到了佛教所说的加持力。#五台山佛教# #文殊大讲堂#

  • 五臺山佛教 2146天前 

    #文殊大讲堂# 问。身心以何为见。是眼见.耳见.鼻见及身心等见。 答。见无如许种见。 云。既无如许种见。复何见。 答。是自性见。何以故。为自性本来清净。湛然空寂。即于空寂体中能生此见。 问。只如清净体尚不可得。此见从何而有。 答。喻如明鉴中虽无像。能见一切像。何以故。为明鉴无心故。学 ...全文

  • 释子印尊 2490天前 

    我们常常无法去改变别人的看法,能改变的恰恰只有我们自己。坏的生活不在于别人的罪恶,而在于我们的心情变得恶劣。让生活变好的金钥匙不在别人手里,放弃我们的怨恨和叹息,美好生活就垂手可得。我们主观上本想好好生活,可是客观上却没有好的生活,其原因是总想等待别人来改善生活。 不要指望改变别 ...全文

  • 同入清凉 1天前 

    念蒙山度鬼 在家人念蒙山,有何不可,此系普结孤魂缘者。小则蒙山,中则焰口,大则水陆,同是一事。常结孤魂缘,则常吉祥矣。人不敢念者,意恐招鬼。不知鬼与人混处,无地无鬼,即不招鬼,谁家无鬼乎。鬼比人当多百千倍,人若怕鬼,当积德行善,则鬼便敬而护之。人若做暗昧事,鬼便争相揶揄,故难吉祥 ...全文

  • 同入清凉 1天前 

    刻法寶壇經序(東海遺稿)‖憨山大师   或謂吾佛四十九年。末後拈花。且道未談一字。達摩西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目為單傳。此經豈非文字乎。然殊不知此事。人人本來具足。不欠一法。不立一法。既本具足。是則佛未出世。塵塵剎剎。未嘗不熾然常說。祖未西來。物物頭頭。未嘗不分明直指。 ...全文

  • 末法时代的众生 2天前 广州

    《金刚经》说:「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悉见」,这十方世界所有一切众生的起心动念,佛都能知道得一清二楚,不要以为我自己心里藏的小秘密没有人知道,其实连小小的鬼神都有「他心通」都能知道,更不用说能遍知十方世界众生的佛菩萨了。 佛己经这样究竟圆满觉悟契入真心自性了,才能让这十方所有 ...全文

  • 同入清凉 2天前 

    華嚴經云。遊心法界如虗空。則知諸佛之境界。法界即中也。虗空即空也。心佛即假也。三種即佛境也。是為觀心。 #清亦凉兮# #文殊大讲堂# #佛法#

  • 同入清凉 6天前 

    調和篇(見止觀禪要)‖莲池大师   (每日功課之餘。申酉相交之際。刻期止靜。此雲棲之程規也。然止靜非坐不可。故以調和之法繼之)。   夫行者初學坐禪。先須善調五事。必須和適則三昧易生。有所不調。多諸妨難。善根難發。一調食者。食若過飽。則氣急身滿。百脉不通。令心閉塞。坐念不安。食若過少 ...全文

  • 同入清凉 7天前 

    淨土詩 晦 夫    紅輪決定沈西去。未審魂靈在那方。 盤山悟處非他物。孝子原來是大郎。    月印蓮池池印空。風鳴竹樹樹鳴風。 世間多少奇男子。錯認彌陀在別峯。 #清亦凉兮# #文殊大讲堂# #佛法#

  • 同入清凉 7天前 

    称赞净土海众诗序     府判方楶   净土与娑婆。凡圣对治之法也。以苦乐言之。则净土乐而娑婆苦。以清浊言之。则净土清而娑婆浊。以寿夭死生言之。则净土寿而常生。娑婆夭而必死。然众生多沉滞于娑婆之境。而罕有知往生净土之路者。亦以其业报所蔽之耳。释迦法王。为此土教化之导师弥陀世尊。为 ...全文

  • 同入清凉 7天前 

    发心为修持之本 念佛须善发心者,心为修持之主。心若与四宏誓愿合,则念一句佛,行一善事,功德无量无边。况身口意三业,恒以念佛利生为事乎哉。心若唯求自利,不愿利人。所行之事虽多,而所得之功德甚少。况或再加以倾人害人之意,及自炫自矜之心。则所念之佛,所行之善,亦非全无功德。实属百千万亿 ...全文

  • 同入清凉 13天前 保山

    重刻心經直說小引‖ 憨山大师   棗柏謂無明十二緣生。即普光明智。以是而觀則般若無明。覿體無二。如乳之為酥酪醍醐。不從外得。蓋得酵為轉變之力耳。今觀自在修深般若。其功惟在照之一字而已。以迷般若而為五蘊。由照五蘊皆空。即成般若。則觀照之用。得非五蘊之酵歟。以用之者希。故迷之者眾。假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