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青年为何扎堆上海
阅读 5570769 话题 23908
大批韩国青年奔上海过周末,“中产上海”藏着啥秘密?
..+各地文旅看到免签后,韩国人扎堆到上海旅游,应该都流出了口水吧? 韩国人消费高,舍得花钱,还像个没见过世面的暴发户。 上海最吸引韩国人的有灯红酒绿,霓虹灯闪烁,远超首尔国际化的魔都风格。有让韩国人纪念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遗址,有深受韩国人喜欢而自己没有的迪士尼。当然还有很多韩国人喜欢的美食。尤其是见到韩国美女吃羊肉串时大惊小怪的样子,自豪感油然而生。 据统计最受韩国人欢迎的饮食有小笼包,北京烤鸭,火锅,麻婆豆腐,糖醋里脊,烧烤。这里面有不少川菜,所以也希望四川文旅抓住机会,来一波引流。吃喝玩乐四川的性价比可比上海高多了。到成都过周末的北京上海人也很多。相信韩国人也会喜欢上我们的宝贝花花的吧! 包容,坚持对外开放才能让经济越来越好。上海作为中国最包容开放的城市,接到这一波流量也理所当然。 其实对于日韩,欧美来说,用他们的收入到中国来旅游,享受生活是相当的划算。这样的交流才能打破彼此间的偏见,促进双方的友谊。当然也希望我们的有些人能少一些偏激,不要把别人当做敌人,尽到地主之谊。 喜欢听韩国人说首尔比不了,完全比不了的声音。更希望他们能自己说出韩国比不了,比不了的话。希望更多的外国人到中国来看看。 各国人民之间不应该有仇恨。希望大家能友好相处,互助互爱。 日韩欧美赚钱中国花,这才能给我们的经济注入活力。 免签的政策真是一步好棋,同时也希望我们用笑容欢迎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
..+怪不得这么多韩国人来中国玩!在韩国赚钱来中国消费,那确实划算。韩国最低时薪才52元人民币,要是一天工作8小时就有416元,加班2小时能拿312元,加起来最低728元,这还是底层劳动者的工资,普通人工资更高。像2024年8月,韩国有个送外卖的“单王”,每天工作16小时,月薪能有64000元人民币,一天差不多2150元。 一个韩国打工仔,一天赚2000人民币,花1000元坐飞机到中国上海,吃500元的火锅,100元的水果,住300元的酒店,感觉消费挺实惠的。 现在对韩国人免签,韩国有5200万人,他们来中国消费,也能拉动我们的经济。韩国底层人到上海、苏州、张家界这些地方,能实现水果自由、火锅自由、牛排自由,同时也能带动这些地方的GDP,这其实就是合作共赢。欢迎各国友人来中国,既能让他们体验中国的美好,也能促进经济交流与发展,大家一起共享繁荣。
..+从韩国人周末到上海吃喝玩乐,谈什么是自嗨? 上海,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韩国游客自然也不例外。周末,一些韩国人飞来上海,享受购物、美食和娱乐。但说他们“拉动内需”,恐怕言过其实。 根据民航局数据,上海浦东和虹桥两大机场每天从韩国起飞的航班数量,即使在旅游旺季,也远低于20个。假设每架飞机载客200人,全部是韩国游客,每天进入上海的韩国游客也就4000人左右。上海常住人口超过2500万,这4000人,在庞大的人口基数面前,确实微不足道。 这些游客的消费能力,也并非想象中那么强大。假设每位韩国游客周末在上海消费2000元,4000人总消费800万元。这笔钱在上海,连一套普通住宅的首付都不够。更别说对上海整体经济的拉动作用了。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韩国游客的消费不重要。他们对上海的酒店、餐饮、旅游等行业,依然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要谈论其对“内需”的拉动作用,则需要更谨慎的评估。我们需要看到,真正的内需增长,更依赖于国内居民的消费能力提升和消费意愿增强。 政府的各项政策,例如促进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才是刺激内需的关键。而发展国内旅游业,鼓励国内居民消费,也比单纯依赖外国游客更有持续性和稳定性。 近几年,上海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推出许多吸引国内游客的活动和项目,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这些努力,才是真正意义上拉动内需的有效途径。总之,依靠外来游客刺激内需,终究是杯水车薪。长远来看,还是要立足自身,提升国民消费能力,才能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目前上海正在积极推进“夜经济”,发展夜间消费,这对于拉动内需也具有积极意义。
..+#韩国人为何对中国旅游态度发生大转变# 韩国人对中国旅游态度的转变主要归因于中国对韩国公民实行免签政策、签证放宽以及中国旅游资源的丰富性和吸引力。 首先,中国对韩国公民实行免签政策极大地简化了韩国人赴华旅游的手续,使得他们可以更方便地来到中国旅游。这一政策使得韩国年轻人更愿意选择在周五、周六飞往上海旅行打卡,形成了高度一致的旅游路线,从外滩到新天地、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豫园、朱家角,最后去东方明珠和迪士尼。这种便捷的入境手续激发了韩国年轻人对中国旅游的兴趣。 其次,签证政策的放宽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以前韩国人要来中国需要办理复杂的手续,而现在签证政策一放松,只需花费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就可以轻松办理签证,这使得韩国年轻人更愿意选择来中国旅游。他们在中国可以尽情享受各种美食和购物体验,尤其是上海的现代化都市生活和丰富的美食文化吸引了大量韩国游客。 此外,中国的旅游资源丰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各种人群都能够产生兴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化都市生活的结合吸引了韩国游客,使他们愿意在中国多停留一段时间,体验不同的城市和文化。例如,韩国游客在上海可以享受到便宜且美味的中国美食,如西瓜自助和海底捞,这些体验让他们觉得在中国旅游非常划算和愉快
..+840万韩国人挤爆上海,享受过后剩下忧愁,不应该来中国旅游的。 八百万?上海滩最近涌入的外国游客,真让不少人啧啧称奇。李阿姨,在南京路摆摊卖小吃的,就亲眼见过一群人围着一家生煎店,排队能绕商场一圈。她笑着说:“以前都是中国人挤,现在啊,五颜六色的,热闹得很!”这其中,来自某个亚洲邻国的游客尤其多,他们对上海的美食展现出惊人的热情。 小王,在一家网红餐厅做服务员,每天都能接触到这些游客。他记得有个小伙子,一口气吃了三笼小笼包,还点了一大碗阳春面,最后还不忘打包一份臭豆腐。小王说,他们对中国菜的接受度超乎想象,什么辣子鸡、麻婆豆腐,都吃得津津有味。也有不适应的。老张,在一家酒店工作,就遇到过一个游客因为吃不惯中国菜,闹着要退房。老张好说歹说,才给他推荐了点清淡的菜,这才解决了问题。 这些游客的经历,其实也反映出一种文化交流的复杂性。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热情和好奇,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文化差异也可能带来一些摩擦和误解。语言不通,饮食习惯不同,这些都可能导致一些小问题。 但这次大规模的游客涌入,更多的是一种积极的信号。它表明,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了解和喜爱中国文化,也为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友好交流创造了更多机会。李阿姨说,她现在每天都学几句简单的外语,希望能更好地服务这些外国朋友。小王也表示,他会继续努力,让更多外国游客感受到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 至于那些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摩擦,我们相信,只要双方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就能更好地化解。毕竟,文化交流是一个双向的过程,需要彼此尊重,相互学习。现在,上海的街头巷尾,依然热闹非凡,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正用自己的方式,体验着这座城市的魅力。而这种交流,也必将继续下去,为中外文化交流写下更多精彩的篇章。让我们拭目以待,看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
..+韩国有840万人曾访问东方大国,回国后,不少人对这个地方的现代化感慨不已。他们的旅程不只是走马观花,感受过之后,纷纷对上海表示了浓厚的兴趣。首尔虽然在他们心中是故乡,但上海却展现了让人刮目相看的繁华,没有让人失望。 在12月中旬短短几天内,中国航空公司开设了超过4100次入境航班,入境游客达66万,较去年增长不少。这波人潮中,许多游客的目的地正是上海。自从11月8日,中国对韩免签政策实施,韩国游客对上海的兴趣直线上升。根据携程的调查,上海的韩国游客订单同比猛增至180%,环比增加也显著。去哪儿平台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免签政策生效后,使用韩国护照购买火车票的量增长了10%,特别是上海-杭州、北京-天津线路格外热卖。 上海成为了许多韩国游客心中的热门之选,这不仅仅是因为政策的推动,还因为在现代化程度和多样的城市魅力方面的竞争优势。韩国游客在上海找到了新鲜和活力,他们体验到了高楼林立的都市魅力,也感受到了与他们文化相关却又存在差异的独特氛围。在这趟旅程中,上海以其绝佳的条件和风采成为了吸引眼球的焦点,也推动了中韩双方在多领域的深度交流。 这种友好的游客互通不仅限于经济层面,还增强了中韩两国之间的民间联系和理解。上海这个城市,用其变幻多姿的景色和热情的拥抱,迎接着来自韩国的游客,成为他们旅途的亮点。这种互动不仅让韩国游客对中国有了新的认识,也提升了他们对未来旅程的期待。通过旅游,上海已经在这些旅客心中植下了新的种子,中国的魅力不断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新的气象。
..+今天咱聊聊在韩国赚钱到中国消费这事,真的太划算了!韩国最低时薪才52元人民币,加班有3倍工资,就算一天只工作8小时再加班2小时,最低也能拿728元,这还不算各种福利呢。不过这只是最底层劳动者的工资,普通人肯定挣得更多。就像2024年8月去世的那个韩国“单王”,送外卖的,每天工作16小时,月薪能到64000元,一天差不多2150元呢。 要是一个韩国打工仔一天赚2000元,花1000元坐飞机到中国上海,吃顿500元的火锅,买点100元的水果,再住300元的酒店,是不是觉得特便宜?现在对韩国人免签,刺激消费。韩国有5132.5万人,日本有1.24亿人口,他们到中国消费,能拉动上海、苏州、张家界等地的GDP,真是合作共赢啊! 我觉得这事儿挺好的,一方面咱中国地大物博,消费选择多,价格也实惠,能让外国朋友体验到咱的热情和魅力。另一方面,他们来消费也能带动咱的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而且这也是一种文化交流,能让彼此更了解。希望以后这种交流越来越多,大家都能受益!
..+免签政策,韩国游客涌入中国。景象壮观,如同蝗虫过境,但并非灾难。 北京上海,物价低于韩国。这可不是什么秘密。许多韩国人发现,同样的钱,在中国能买到更多东西。这很现实,也很简单。 青岛更近,更便宜。对于韩国游客来说,这简直是天堂。省钱,还能体验不同的文化。 中国,一个不一样的世界。这可不是韩国媒体宣传的那样。繁华的城市,丰富的生活,让不少韩国游客大开眼界。 一位韩国网友的感受,颇具代表性。他原以为中国和朝鲜差不多。现实狠狠地打了他的脸。这冲击,够他回味一阵子了。 中国游客也去韩国旅游。这很正常,是双向的。旅游,是经济交流,也是文化交流。 免签政策,利好双方。经济效益,显而易见。文化交流,也悄然进行。 韩国游客在中国消费,带动了中国经济。这笔账,很清楚。中国商品,也走向韩国市场。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更多韩国人来中国,这很正常。这背后,是经济规律在起作用。没有什么阴谋,也没有什么特别。就是简单的经济学原理。 今年的旅游数据,会很有趣。看看究竟有多少韩国人来中国旅游。这将是一个很好的指标。
..+韩国人又来搞笑? 上海临时政府旧址,韩国人打卡圣地变"认祖宗"现场? 收回上海? 申遗? 回归祖国? 脸咋这么大呢?! 各国网友:集体无语。 逃亡还好意思吹? 8000年历史的祖宗在树上? 一栋小楼就膨胀成这样? 没有他们,韩国人还在树上荡秋千呢! 飞上海吃喝玩乐,顺便做个春秋大梦? 百年前的狼狈,选择性失忆? 现在自我催眠曾经的辉煌? 迷之自信!绝了!
..+上海这么大个城市,韩国游客的消费真不够看! 最近网上都在传,说韩国人周末都爱来上海玩。咱们算算这账,看看到底能有多少韩国人来。 从韩国飞上海的飞机,一天顶多二十架。一架飞机坐两百人,就算都是韩国游客,一天也就四千人。这四千人在上海这个两千五百万人的大城市里,就跟大海里的一滴水似的,连个水花都翻不起来。 再说说这些游客的消费。一个人周末来玩,花个两千块钱就算不少了。四千人加一块,也就八百万。在上海,八百万连一套房子都买不着,这点钱说白了就是毛毛雨。 这么一算,韩国游客带来的消费根本就不足挂齿。拉动经济消费,还得靠咱们老百姓自己。网上那些说韩国游客带火上海经济的,真是想得太美了。
..+韩国人周末都爱跑到上海来玩。😎 从韩国到上海单程机票300多。在上海吃自助餐100左右,做美甲99块。不住宿的话,早上来晚上回,要是住宿一晚两百不到。周六来周日回,全部消费1000多。还能带货回去赚一笔,有人带10包大米就能赚几百。 在韩国,光美甲和自助餐就要1000 - 1500。上海繁华物价又相对低,谁不想来呢? 你觉得这种跨国度周末的方式怎么样呢?快来评论区分享吧。😉
丨头条热榜
- 1西藏地震已致126人遇难188人受伤
- 2众多品牌方涌入肥娟小吃直播间
- 3全力!多支力量赶到震区展开救援
- 4广州队欠恒大集团几十亿巨债
- 5宝妈月子中心才住5天老板就跑路了
- 6尹锡悦逮捕令再度获韩国法院批准
- 7女子报警称在三亚冲浪时遭教练猥亵
- 8富士康向西藏地震灾区捐款2000万元
- 9男生地震中背同学跑被奖励公派留学
- 10杨毅谈WTT新规:WTT权力过大
- 11演员王星获救后表态:泰国挺安全的
- 12运-20飞往西藏日喀则地震灾区
- 13马伊琍吴昊宸被曝恋情传闻
- 14泰总理称必须做好一切不能影响旅游
- 15安徽广德一架小飞机坠落?谣言
- 16刘强东发年货太多 村民要开三轮车拖
- 17外交部回应演员王星在泰缅边境失联
- 18普京就西藏地震向中方表示慰问
- 19刘强东给当年的小学老师每人10万
- 20驻泰使馆:王星已成功获救
- 21字节跳动捐赠500万元支援西藏灾区
- 22刘强东小学四年级数学老师发声
- 23女演员曝失踪演员王星是草根
- 24李明德直播间被永久封禁
- 25如何通过微信收到地震预警
- 26肥娟小吃初开鞋店以为要发达
- 27美国国会正式确认特朗普当选总统
- 28监拍地震:超市货物散落一地
- 29胡塞武装袭击美国航母
- 30只服一次的抗流感药爆火
- 31广汽集团向西藏地震灾区捐赠400万
- 32六代机定义标准是什么
- 33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
- 34西藏军区总医院14名专家赶赴灾区
- 35西藏震中未来三天最低气温达-18℃
- 36丹麦修改国徽强调格陵兰岛领土地位
- 37岛内热议四川舰:比航母威胁还大
- 38媒体评地震中背同学逃生被奖励
- 39西藏地震发布会现场为遇难者默哀
- 40辅警一次收几十元红包贪了47万
- 41肥娟小吃店有自称市监局人员来检查
- 42国际乒联称马龙史上最伟大运动员
- 43湘潭大学宿舍投毒案将于9日开庭
- 44胡锡进:沙利文对印度煽风点火
- 45石破茂能在日本首相位置上撑多久
- 46中方感谢泰国政府解救中国公民
- 47唐一军通过妻子实控34家公司敛财
- 48五条人被曝买衣服表演后退货
- 49河南中牟加强冬季麦田管理
- 50上海:甲流进入高发期就诊患者增多